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器的量化设计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孙亚龙 王磊 胡泽里龙 王新宇 杨洁萌 都承斐[1] 莫中军 

机构地区:[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300384 [2]民政部人体运动分析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老年功能障碍康复辅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北京100176

出  处:《医用生物力学》2024年第S01期146-146,共1页Journal of Medical Biomechanic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27212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18009001000160001

摘  要:目的探究矫形器制作过程中修型量对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及人体软组织压力的影响,为临床矫形器的设计和修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1名Cobb角和顶椎T11旋转角度(AVR)分别为35.38°、21.72°的脊柱侧弯患者,基于该患者CT影像,建立包括脊柱、胸廓、肌肉软组织的有限元模型;将矫形器的施力区域进行离散,得到右肋、左肋、右后和左前4个修型区,并与躯干进行模拟分析。Group 1、2、3:在左前区、右后区修型量为20 mm的情况下,左、右肋区分别修型20、25、30 mm;Group 4、5、6:在左、右肋区修型量为25 mm的情况下,左前区、右后区分别修型15、20、25 mm,计算脊柱侧弯Cobb角和顶椎旋转角度及支撑界面压力。结果矫正后Group 1、2、3 Cobb角分别为26.44°、19.76°、17.47°,T11旋转角度分别为14.19°、15.04°、15.85°;Group 4、5、6 Cobb角分别为20.83°、19.76°、19.29°,T11旋转角度分别为16.48°、15.04°、12.09°。修型量均为25 mm的Group 6综合矫形效果最好,Cobb角矫正率为45.48%,顶椎T11去旋转率为44.34%,矫形器-躯干界面压力26.51 k Pa。结论左、右肋区施力对矫正Cobb角起重要作用,左前、右后区施力对脊柱去旋转起重要作用;修模量为25 mm综合矫形效果最好。

关 键 词:矫形器 旋转角度 界面压力 脊柱侧弯 量化设计 顶椎 修型 施力 

分 类 号:TH77[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