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出 处:《新史学(北京)》2020年第1期-,共30页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贸易、疾病与经济发展:基于近代中国流行性鼠疫空间扩散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177307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5ZDB037);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民国时期(1912~1937年)中国铁路产业经济思想研究:历史逻辑与理论检验”(项目编号:2020EJL001)对本文的资助支持
摘 要:中国传统社会国家能力与灾害赈济一直是经济学家与政治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帝制晚期国家能力衰退,灾害赈济措施与效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导致了灾害赈济体系的近代化转型。本文以1876~1879年光绪大旱灾为例,利用府级数据考察了帝制晚期传统赈济措施转变对缓解灾害造成人口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光绪大旱灾的赈济过程中,粮食运输距离的增加导致粮价上涨进而加剧人口损失;此时国家能力的衰弱使常平仓制度未能起到缓解灾荒的作用;地方士绅对赈灾的参与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期间的人口损失。本文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光绪大旱灾的文献,丰富了国家能力与灾荒赈济之间关系的考察,同时为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救灾领域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