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康建伟[1]
机构地区:[1]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出 处:《文化与诗学》2019年第1期116-127,共12页Culture and Poetics
基 金: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和嬗变研究”(17JJD740002)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经历了对民族、国家、种族的反省,"一战"之后,中国知识界更加倾向于超越其上的世界主义,可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世界主义的国家",力图摆脱"国家中心论"而代之以"人类中心论",这又契合当时世界范围淡化国家和注重个人与世界沟通的"现代人道主义"。这种兼及"世界主义的国家主义"与"现代人道主义"共同构成了"为人生"文论话语重要的理论资源,使得"为人生"文论话语呈现出两歧性倾向:周作人注重标举人生的个人面向,倾向于"己重群轻",而沈雁冰更关注的是人生的集体面向,倾向于"群重己轻"。之后的论争与文学史书写渐次固化了这种倾向,在时代主导话语置换下,后"五四"时代"人"的话语逐渐被"社会"话语所取代,构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群己之间"的第一个循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2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