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义的国家主义”与“现代人道主义”:“为人生”文论话语两歧倾向的理论资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康建伟[1] 

机构地区:[1]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出  处:《文化与诗学》2019年第1期116-127,共12页Culture and Poetics

基  金: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和嬗变研究”(17JJD740002)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经历了对民族、国家、种族的反省,"一战"之后,中国知识界更加倾向于超越其上的世界主义,可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世界主义的国家",力图摆脱"国家中心论"而代之以"人类中心论",这又契合当时世界范围淡化国家和注重个人与世界沟通的"现代人道主义"。这种兼及"世界主义的国家主义"与"现代人道主义"共同构成了"为人生"文论话语重要的理论资源,使得"为人生"文论话语呈现出两歧性倾向:周作人注重标举人生的个人面向,倾向于"己重群轻",而沈雁冰更关注的是人生的集体面向,倾向于"群重己轻"。之后的论争与文学史书写渐次固化了这种倾向,在时代主导话语置换下,后"五四"时代"人"的话语逐渐被"社会"话语所取代,构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群己之间"的第一个循环。

关 键 词:世界主义 人道主义 为人生 社会 

分 类 号:I20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