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伪证行为防治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何梦怡 

机构地区:[1]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00178-00178,180,共2页

摘  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证人伪证行为的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证人在签署保证书后陈述虚假证言,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行为。《民诉法解释》第一百二十条规定:“证人拒绝签署保证书的,不得作证,并自行承担相关费用”。伪证要求:1.证言是虚假的,证言反映的案件事实与案件情况的本来面目不符;2.虚假证言的证明对象是案件事实的全部或部分,如果虚假证言并未用于证明案件事实,则其不构成伪证;3.该虚假证言已提交人民法院并进入诉讼程序中。伪证行为一般表现为积极行为,即伪证证人出庭作证或接受调查时向人民法院陈述与事实不符的证言。

关 键 词:伪证行为 成因 防治机制 

分 类 号:D922.183[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