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出 处:《好家长(创新教育)》2018年第13期0228-0229,共2页
基 金:本文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 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PPZY2015C205)。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为例 袁编云: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八年后,朝 廷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 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 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 到铅山故居,68岁时含恨而逝。又云: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 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 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 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 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 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上文对辛弃疾思想境界的理解有误。“博取功名”、“建立 词史上的丰碑”不符合辛弃疾的人生境界。若是他在战场上 “博取功名”不成,便“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来建立 词史上的丰碑”,其人格境界岂能受到后人景仰?辛弃疾的 文学成就不是刻意“建立词史上的丰碑”,而是他追求社会 理想过程中自然的流露和体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