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包昱
机构地区:[1]香港浸会大学,999077
出 处:《时代人物》2022年第13期13-15,共3页Times Figure
摘 要:隐喻研究自古希腊时期就已开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论述了隐喻,认为其本质是一种修辞现象。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二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与思维方式,即“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1]。“隐喻作为一种艺术的话语形式在世界各民族诗歌中,尤其是各民族早期诗歌中普遍存在。”[2]中国古典诗词语境中虽然没有隐喻一词,但是比兴、象征、类比、寄托等表现方式都蕴含着隐喻性思维,其共性都是“用彼在之物来影射表现此在之客观事物象或主观情感意念。”[3]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