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贾云丽
出 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年第9期156-159,共4页
基 金: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甘肃黄河流域鼓舞文化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提取与应用》,立项号:GS[2021]GHB18542、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bytheFundamentalResearchFundsfortheCentralUniversities),项目名称《黄河文化中鼓舞形态与发展保护研究》,项目编号:31920210099。
摘 要:“鼓”字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闪现出它的身影,早在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鼓”,被视为众音之长。在《易经》中,人们发现了“鼓之舞之”的相关描述,由此可见前年的“鼓”就与“舞”有着紧密联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象征和重要的民俗符号之一,鼓舞人们积极向上。鼓与舞的融合,在黄河上游的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质,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民间民俗艺术宝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可以说, 种类庞杂的黄河流的域鼓舞文化对全国鼓舞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该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一,从地理位置对黄河流域上游鼓舞文化进行了界定,明确了黄河上游鼓舞文化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把鼓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进行了界定;其二,对黄河文化中的鼓舞进行了分析,从体态特征和表演特征总结了其风格特点;其三,结合鼓舞的传承的实例把发展与保护黄河鼓舞文化,强调坚定文化寻根意识和树立文化自信,作为黄河儿女、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事情。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