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活化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珂珂 王军奎[2] 刘仲伟[2] 高奇新 朱彦军 

机构地区:[1]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2]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710068 [3]陕西省军区西安第十九离职干部休养所,陕西西安710061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年第12期29-31,共3页

摘  要:分析血小板活化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11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其中AMI组49例,UAP组61例。比较分析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血小板活化相关指标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和P-选择素(CD62p)在ACS和SAP中的差异,并分析PCI手术前后相关指标在ACS中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术前UAP组和AMI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MAR和CD62p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MI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MAR和CD62p均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术前UAP相比,术前血小板活化相关指标在AMI中的表达更高。且与术前相比,ACS术后血小板活化相关指标更高,提示血小板相关活化指标不仅可判断病情变化,而且也为PCI术后持续抗凝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 键 词:血小板活化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分 类 号:R541.4[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