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菲菲
机构地区:[1]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 处:《时代人物》2023年第3期7-9,共3页Times Figure
基 金: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体人格概念的哲学研究”(编号:20ZD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康德在他的著作《论永久和平》《道德形而上学》中多次将“国家”比喻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这种独特的人格化叙事,诠释了国家应当赋有的道德人格以及区分了不同视角下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康德认为道德的根基是个人的自由,而国家的正当性又是基于个人让渡的权利;若是将国家视为一个道德的人,也就意味着将国家置于一个普遍的法权状态之下,这看似与国家内部已经构建的合法性基础产生了矛盾,但这并不是悖论。这种语境的转变不仅强调了国家应有的主权性,同时康德藉以国家人格化叙事的方法为现实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路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