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年第8期92-95,共4页
摘 要:医用胶粘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adhesive-relatedskininjury,MARSI)发生在使用医用粘胶的患者出现局部异常皮肤症状时,如红斑和水疱,移除后持续30分钟以上。2013年,23名美国各行各业的业界专家共同发表了一份有关医疗胶粘剂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的专家意见[1]。静脉治疗实践指南还强调了了解粘胶固定装置引起的与医用粘合剂相关的皮肤损伤的风险。PICU患儿粘胶产品使用率达100%,如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PICC等静脉管路使用透明敷贴,各种导管固定时3M弹力胶布和3M压敏胶带的使用、心电极片的使用等,该类产品通常由衬垫和压敏胶构成,且使用时间长,维护期间需要在固定部位重复粘贴和祛除粘胶,当皮肤与粘胶的附着力大于真皮层细胞间的附着力时,会造成真皮层与表皮层皮肤部分或完全分离,各种粘胶产品均可引发MARSI,会给患儿带来不良的影响,如疼痛、感染、伤口创面加大愈合困难、生活质量下降、额外医疗支出,引起家属满意度下降。笔者对PICU患儿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护理干预的研究,现做出如下阐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9.19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