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史凤云[1,2]
机构地区:[1]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系 [2]北京语言大学
出 处:《海外文摘》2023年第8期30-32,共3页Overseas Digest
基 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JSY22108)
摘 要:在唐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走向成熟,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唐王朝的中原文化与生活在塞北草原的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有着深度交流和融合。诸多心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中原文人、军旅将士出行塞外,领略了独特的塞外风光,经历了真实的塞外生活体验,于是描写和反映塞北草原景观、军旅生涯、民俗风情的诗歌成为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即唐代的边塞诗。从其艺术成就上来说,它们也是唐诗中思想极其深刻、想象极其丰富、艺术性极强的一类文学作品。作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文学产物,唐代边塞诗具有创作者众多、作品数量庞大、题材新异独特、情感层次丰富、艺术成就鲜明等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边塞诗人群体及其作品,通过其独特意象、主题抒发,充分展现了唐代塞北草原自然景观、塞北民俗风情及中原文人北上建功立业、厌战止战等复杂心态与生命体验。唐代边塞诗中蕴含的民族融合、多元一体文化生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