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思佳
机构地区:[1]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存阅刊》2023年第15期31-33,共3页
摘 要:《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都颇受关注。其中,无论是对权谋战略布局的描写,还是对能人志士形象的刻画,都十分深入人心。但是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相较于对历史事实的描写,它更倾向于塑造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的内容,而对人物的评价也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世俗大众的认可,所以对一些人物的描写难免失之偏颇。比如,在对曹魏阵营的描写中,罗贯中更多地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阴险狡诈,而淡化了对其手下能人志士胆识与谋略的描写。通过近段时间对《三国志》的仔细阅读,笔者发现曹魏集团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离不开谋臣贤士的辅佐。在这些人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夏侯惇。《三国志》中的夏侯惇,体恤士兵,为人节俭;而《三国演义》里的夏侯惇生性刚烈,刚愎自用,多次惨败。那么夏侯惇到底是怎样的人?又是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