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海琴
出 处:《海外文摘》2023年第16期4-6,116,共4页Overseas Digest
摘 要:英国历史学家奥黛丽·伯顿(Audrey Burton)通过对新的史料,如俄罗斯的档案文集、穆斯林世界史料以及中亚本土史料的收集、再阐述,重现了16世纪以后布哈拉商人在欧亚内陆的贸易活动。所谓“布哈拉商人”,最初指来自“布哈拉汗国”的商人群体。因为汗国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征收商品过境税,故汗国致力于扶持和保护“布哈拉商人”的商业活动。当时,“布哈拉商人”不仅辗转往来于中亚诸国之间开展贸易,亦远达俄罗斯、印度、波斯以及中国等地进行商业交流。随之,一些“布哈拉侨居区”得以建立起来。于是,包括俄国人在内的欧洲人开始以“布哈拉商人”这一称号指代“中亚的市民及商人”。这一称号后流传至中国新疆,许多来自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和吐鲁番的商人也被称作“布哈拉商人”,南疆一带因而亦有了“小布哈拉”之称。本文通过对《布哈拉贸易(1550-1702)》[1]的梳理,论证史学界提出的16世纪后的中亚依然“活跃”,发挥着“中转站”作用这一观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