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虔虔
机构地区:[1]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出 处:《艺术时尚》2023年第29期0019-0021,共3页
摘 要:在 1956 年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自此以后,人工智能技术便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如今,人工智能作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科技和生活话题而备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宽着人类的认知边界。在这一层面上,人工智能犹如人类创造的另一个自我,使人类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我。另外,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各个生产生活领域,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效率与智能化的交互沟通相结合,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在艺术领域,人工智能以自动生成绘画风格图像的形式,产出大量风格各异的艺术图像作品,并广泛呈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些人工智能艺术图像在复制和模仿艺术家图像的基础上生成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尽管这些作品是通过人为操作技术生成的,但人的参与仅限于提供以文本或图形为指令的素材和创意。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作品能否被视为艺术作品?它们的价值与艺术家的创作有何不同?在面对人工智能绘画作品与艺术家创作的关系时,我们迫切需要重新思考艺术价值的确认和界定等问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