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石方君
机构地区:[1]周口师范学院
出 处:《花溪》2024年第12期0184-0185,共2页Flower Stream
摘 要:花钿的释义及起源问题《说文·金部》中有:“钿,金华(花)也。”这是对于“钿”的最早解释,可见花钿最早应是作为一种金属首饰使用。而对于“花钿”的最早记录是《南齐书》:“优游上和鸾鸟立花趺衔铃,银带玳瑁筒瓦,金凃镂鍱,刀格,织成手匡金花钿锦衣。”这时的花钿仅仅是皇家舆服制度里关于“优游”的一种形制。之后南朝诗人徐陵在诗集《玉台新咏》中第二次提到花钿:“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清代吴兆宜在对《玉台新咏》作笺注时将其中的“花钿”解释为发饰的一种,与南朝沈约在《丽人赋》“陆离羽佩,杂错花钿”提到的“花钿”意思一致。之后,唐代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关于“花钿”的记载则开始在发饰和面饰中游移:比如在《长恨歌》中:“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里的花钿是作为发饰;又见《送陈许高仆射赴镇》中:“花钿坐绕黄金印,丝管行随白玉壶”,“花钿”则明显是面饰之意。这种含糊不清的释义及用法在其他唐代诗句中也会发现,可从中得知“花钿”作为面饰至少在唐代就开始出现。本文所提到的“花钿”仅仅是作为面饰来加以讨论,而对发饰花钿的解读将不作过多描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