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戴序
机构地区:[1]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出 处:《雨露风》2024年第11期00049-00053,共5页
摘 要:想象在文学活动各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它在理论发展中经历了一定的内涵变化,但都具有令不在场之物在场化的意味。作为一种具有感性色彩的心灵能力,想象最初在认识论范畴中被考虑,并一度被贬低为认识过程中最低级的一环;直到康德视审美为通往自由的中介,想象的地位才得到提高,并在胡塞尔处成为对对象本质进行直观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与此相呼应的是,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创造性因素也经历了从贬低到肯定的过程。可见,想象在审美范畴中重要性的肯定对文学作品独创性的肯定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在理式论中遭遇的贬低随着审美问题得到重视而有了转机,它“另不在场之物在场”的内涵成为文学活动各阶段完成的推动因素,进而推动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形成。按照阶段划分,想象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柏拉图理式论下作为认识对象最初环节的想象、康德理论中转向审美的“创造性的想象”和现象学美学的想象。想象理论走向文学化,成为审美研究的一环,让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质素最大程度上获得了自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3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