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航[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 处:《莲池周刊》2024年第39期0032-0034,共3页
基 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古典时期希腊史家对东方形象的构建——早期东西方文化认同的史学视角研究”,编号202410183008。
摘 要:在历史研究领域,对比研究作为一种突破单一文明视野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始终扮演着破解文明密码的重要角色。尤其在族群认知与文明认同的建构问题上,金泫辰开创性地将希腊与中国古代史籍中的异族书写进行平行比较,其研究揭示了文明自我认同机制中惊人的同构性——无论是希罗多德笔下的“βáρβαρο?”还是司马迁所述的“四夷”,本质上都是文明主体通过语言、礼制等文化符号构筑的认知边界。这种通过比较历史分析法得出的结论,不仅突破了传统东方学将“野蛮人”概念视为希腊文明特有产物的认知局限,更将中国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兴起置于世界文明进程的坐标系中考察。黄洋教授对此的学术回应则展现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明自觉。他在2013年的研究中,通过对甲骨文“羌”字考释与荷马史诗中蛮族词源学的双重解构,论证了早期文明区分“我者”与“他者”的深层逻辑差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