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刁珊珊
机构地区:[1]保定学院
出 处:《莲池周刊》2024年第40期0058-0060,共3页
基 金:本文由“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科研资助项目”资助“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科研计划——博士生学术能力提升平台——《现当代古筝艺术的奠基者——曹正研究》”,项目编号:20232013/024
摘 要:在古代诗词之中,“筝”素有“秦筝”之名。曹正先生将“秦筝”注释为:“【秦筝】因地域命名而称秦筝,《史记》中记载李斯的《谏逐客书》:‘……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曹植诗:‘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唐王湾诗:‘虚室有秦筝……’唐岑参诗:‘汝不闻秦筝声最苦……’”这些诗句无疑是秦筝在秦地绽放的璀璨辉煌之印证。然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地区的秦筝艺术已近乎销声匿迹,其传承与发展陷入濒危之境,实乃令人痛心!鉴于此,曹正先生于二十世纪中叶,提出了秦筝艺术应在秦地复兴辉煌的战略构思。后随着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不断深入,曹正先生及其弟子们将秦筝复兴的战略构思归结与提炼为“秦筝归秦”的艺术理想和行动口号。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古筝历史渊源,为“秦筝归秦”战略构思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曹正先生对周延甲实施教学的成功案例,为秦筝艺术的复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与可能性;而陕西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底蕴,则为“秦筝归秦”的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