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与昭君题材的文学化进程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作良[1] 

机构地区:[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  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37-42,共6页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女性叙事研究"(06BZW015)

摘  要:昭君形象作为信史记载首次见于《汉书》,其中的昭君尚是一个历史人物。至《琴操.怨旷思惟歌》的出现,昭君形象才正式进入文学领域,蔡邕赋予昭君人物形象强烈的寄托色彩,使得昭君出塞蒙上了浓烈的悲怨基调,同时象征性的借古鉴今手法的使用,亦使整个和亲事件呈现出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交错的特征。昭君作为纯文学形象出现在历史著作《后汉书》中,是《琴操》影响的直接结果。

关 键 词:《琴操》 王昭君 寄托 象征性 文学化 《后汉书》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