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艳艳
出 处:《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3期44-45,共2页Reading an Writing
摘 要: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奠基之作,此后各种历史演义小说层出不穷。也许是受其特定文体特征的限制,历史演义小说注重语出有凭,事出有据。然而它又毕竟不能等同于史书。到底应该如何去看待历史演义小说内容的“虚”“实”关系?明清时代的批评家们在此类小说的序跋中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从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序跋中可以看到,明清批评家们对演义小说当中的虚实理论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崇尚实录在历史演义小说刚开始出现时,由于它是经过讲史平话、戏曲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上慕史之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的影响,所以绝大部分的小说批评家信奉实录观念,实录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小说批评的重要标准。这我们可以从批评家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批评中窥见一斑。明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几乎史。他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几乎等同于一部史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9.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