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颖莉[1] 顾阳[1] 陈古明[1] 蒋德生[1] 杜强[1]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省江油市621709
出 处:《中国石油勘探》2008年第3期10-17,8,共9页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基 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科研项目(编号:20040305-02-01)的部分内容。
摘 要:川西坳陷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缘,夹于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位于坳陷中的邛西构造长轴方向与龙门山近于平行,为近南北向展布的潜伏构造。利用声发射法、岩石磁组构法、超显微构造分析等,结合区域构造变形历史,恢复了邛西构造的构造应力及其转变。结果表明,自中生代到新生代,邛西构造大致经历了4期应力场体系,中生代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别为NW—SE向和NE—SW向,而新生代最大古应力转变为EW向和现今的NW—SE向。进一步的分析揭示邛西构造所记录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变形和演化呈较好的耦合关系,自中生代到新生代邛西构造的应力场发生了多次转变,这种转变暗示中、新生代龙门山及邻区构造变形体制的差异。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晚三叠世挤压变形是邛西构造最大古应力呈NW—SE向的原因,而印支晚期龙门山构造带左旋走滑挤压应变和四川盆地的顺时针旋转则导致盆地局部区域最大古应力呈NE—SW向,即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中生代受控于左旋走滑挤压应变体系;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发的高原物质东流,在高原东缘表现为龙门山及邻区发生近东西向收缩变形,在邛西构造表现为一组EW向最大古应力,而龙门山断裂后期的右旋走滑兼挤压作用再一次改造邛西构造的应力场呈现今的NW—SE向。可见,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及邻区的应变体制是大陆碰撞事件的响应,为左旋走滑挤压。鉴于以上特征,认为川西坳陷乃至四川盆地是在龙门山构造带中、新生代走滑和逆冲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走滑挤压盆地。The West Sichuan Depression developed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Longmenshan structural zone,lying between the Longmen Mountain and the Longquan Mountain,in which Qiongxi structure is formed and extended from north to south with its long axis paralleling to the Longmen Mountain. Combined with the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new methods including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the magnetic fabrics,and the 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s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structural stress of the Qiungxi stru...
分 类 号:P55[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