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
出 处:《有机化学》2004年第z1期269-,共1页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20072028,20272042)资助项目.
摘 要: 萘二酰亚胺类化合物是新的抗病毒前体之一,在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近来引起广泛注意[1].这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荧光特性[2],可用于核酸损害机理的研究,是典型的外源型核酸荧光探针之一.因此,研究这类探针的荧光光谱特性对核酸化学的研究将提供重要信息.本文研究了三种新型荧光探针N-(羟乙基)-1,8-萘二酰亚胺(NI1),2-(1,8-萘二酰亚胺基)乙酸(NI2)和6-(1,8-萘二酰亚胺基)正己酸(NI3)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荧光光谱性质.实验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NI型荧光探针的荧光发射峰值发生了明显的红移,荧光强度变化的总体是增大的(表1),其Stock位移(荧光的最大发射峰波长值与最大吸收峰波长值之差)符合Lippert线性方程,如图1所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