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与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以“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为例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郭恋东[1] 杨蓉蓉[2]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  处:《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100-104,共5页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意识流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两度发生之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2ZS025);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记文学叙事模式的嬗变"(项目编号:HB2011QR8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关 键 词:意识流 接受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 

分 类 号:I207[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