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  被引量:2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龙光[1] 

机构地区:[1]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  处:《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Cultural Heritage

基  金: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摘  要:区域性大学是区域内教育、智力、人才的聚集地,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核心内驱动力源。今天,区域性大学拥有地缘、智识优势,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区域性大学民族文化传习馆,是一种基于地方性知识观,尊重文化差异,倡导文化多样性理念下的新型非物质文化传习模式,它使传习者在与主流普适性知识的不断比较和整合中,实现"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诉求。

关 键 词:区域性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习馆模式 

分 类 号:G122[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