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学祥[1]
机构地区:[1]潍坊学院外语学院
出 处:《长城》2010年第8期34-35,共2页The Great Wall
基 金:潍坊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观念下的拉尔夫.艾利森小说研究”(2008S43)阶段性成果;潍坊市科学技术局2009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传统文化在拉尔夫·艾立森小说中的开发应用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艾立森师承理查德.赖特,但他的作品却缺少赖特由于自身经历而形成的对白人种族主义的仇恨,否定了暴力是黑人生活的重要事实这一观点,从而离开了理查德.赖特以黑人抗议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的作品中对黑人的社会处境、黑人运动以及黑人的前景等并没有做过多的深入描写和思考。艾立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是当代美国文学的一部扛鼎之作,尽管写的是一个美国黑人的经历,但是它所表达的人类性却如此鲜明,以致各种肤色的读者都能与之产生共鸣。作品展现的是现代人探索生存、寻找自我的主题,从而唤起了广大美国人民对自身价值和命运的关注。这个主题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感到在物质力量与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下产生了一种失落感,急切想了解和探寻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的氛围中,有着广泛的共鸣基础。因此,小说成巧妙地触及了一个相当敏感的社会问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感触似乎已经超出了肤色的范围。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才引起了更多人,特别是文学评论界的兴趣。小说没有刻意渲染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对立,而是开始探讨黑人与白人如何相互理解融为一体;不再仅仅控诉白人种族歧视的罪恶行径,而是进一步思考现代黑人要改变自己的处境本身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不再仅仅关注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