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手法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廖宇蓉[1] 

机构地区:[1]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长城》2010年第8期55-56,共2页The Great Wall

摘  要:“意识流”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1]335。这股流飘忽不定,常常不符合逻辑和理性,然而它却是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的真实过程。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和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做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认为文学创作与梦一样,是为了满足被压抑的愿望,因此文学应该让读者发现真正生活的涵义,揭示人类精神中潜意识的东西。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意识流大师在探索心灵活动的创作中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启示。与此同时,法国的哲学家伯格森也为意识流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强调非理性直觉的重要,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认为由过去,现在,将来一条直线式的钟表时间是机械刻板的,真正的时间应该是意识与心理过程上的时间,不断交错穿梭,颠倒渗透的心理时间才是真实与自然的。他的心理时间概念为意识流作家在小说时间安排和结构布局上的革新提供了思路。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思想锐利,反对陈旧的创作模式,呼吁小说家将关注的视角由外部世界转向意识领域,发掘人们心理上的“重要瞬间”,“将这种变化...

关 键 词:《墙上的斑点》 《墙》 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 

分 类 号:I211[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