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正荣[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5-18,共14页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摘 要:19世纪下半期,俄罗斯"学院派"代表人物之一维谢洛夫斯基是最有理论创造性的诗学理论家。1870年,维谢洛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大学第一次讲授"总体文学史"课程的时候,就表现出卓尔不群的"历史诗学"的深刻思想。在他的总体文学史理论中,有一个根本性的观念,即历史是全体生存于历史之中的人创造的历史,而非个别英雄所创造的历史,也非这些英雄所代表的、所概括的历史。随后四十年,维谢洛夫斯基一直不懈地寻找这种"总体文学史"的事实,在各民族文学,特别是各民族的民间文学相互比较中寻找相互影响的事实。他的研究努力证明那些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巨人,如但丁、彼特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的文学成就背后,都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历史"。维谢洛夫斯基所言的"民间文学"在许多场合下是"跨国界"的"民族文学",或者是不论"国别"的"民间文学"。其中融会着我们今天所言的"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甚至可以找到许多少数民族文学影响主流文学、改变主流文学方向的事实。维谢洛夫斯基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民间的歌"和"艺术的诗"两大领域中,寻找诗歌流布中那些"固定的格式""、稳定的主题"。维谢洛夫斯基的理论目标是要在大量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中"充分"找到同一种类型的表达格式,然后再科学地"归纳"出一个构建全部诗歌大厦的基本元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