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永平[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 处:《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45-53,共9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文章主要从里尔克创作的三个时期入手,追寻诗人走向以诗与存在的同一为根本特征的"伟大歌唱"的漫长道路。在早期诗歌中,由于受当时诗歌经验的局限,特别是印象主义的影响,里尔克尚未从一个主观的、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生活"和"存在"空间。在中期诗歌中,里尔克提出了"诗是经验"的命题,这不仅标志着诗人的诗歌观念和写作方向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对诗的本质达到了一次深刻的洞见:"诗"本身就属于"经验"和"存在",是在"经验"和"存在"中涌现出来的。具体体现这一诗歌观念的是"事物诗"。后期诗歌是里尔克全部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阶段。在以《杜依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为代表的两部诗集中,里尔克更为明确地把诗人的使命规定为向"存在"的转变,并在"最高程度的有效性"上言说了"诗与存在"的同一关系。里尔克的后期诗歌是一种以诗去"思"的思想诗。"思想诗"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在"歌唱"和"赞美"中倾听"存在"到达的消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