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葛晓音[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131-146,共16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摘 要:关于唐代文化和风俗的“胡化”,长期以来史学家们做了许多具体例证的搜寻工作,但没有分析这些“胡化”的迹象在总体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层次的深浅,从而给人造成了唐代社会在开元前后普遍“胡化”的笼统印象。本文通过初盛唐诗歌对唐前期风俗“胡化”的反映,指出唐前期文明的主导倾向仍是华化。初盛唐诗中可资说明“胡化”影响的例证很少,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游乐、乐舞等外来影响仅限于宫廷,而宫室、服饰、饮食、绘画方面吸收西域文明也仅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体的“胡化”;其次是由于衣食住行、宗教、艺术等属于文化的表层,传统道德、思想方式、民族精神等属于文化的深层。唐前期政府具有以中华礼教改造入唐胡人的明确意识,并辅之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从而形成唐前期文明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坚持以华化为主的基本倾向。因此士阶层作为掌握思想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其诗歌中表现的也主要是对汉文化“涵育无垠”的自豪感,而不是对“胡化”的欣赏或忧虑。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当前处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