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于培佳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
出 处:《经济科学》1985年第1期36-39,共4页Economic Science
摘 要: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个问题在《资本论》第一卷至少有三种提法:(一)'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二)'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的形式的劳动有关。'(三)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以上三段论述从表面上看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在这些矛盾背后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正确认识这个统一不仅有助于理解劳动的价值论本身,而且对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等理论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笔者试图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关 键 词: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生产力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数 抽象劳动 超额剩余价值
分 类 号:F0[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