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4期40-44,64,共6页Russian Literature & Arts
摘 要:1999 年1 月13 日和20 日,俄罗斯《文学报》先后在第1—2 合期和第3 期上刊登了弗·弗里德金的一篇文章《普希金缘何而死》。近百年来,普学研究者们一直试图破解这位最伟大的俄罗斯天才诗人的死亡之谜。关于普希金的决斗和诗人之死的文章已不下数十篇,但由于资料及苏联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有关诗人决斗和诗人之死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该文作者是根据巴黎丹特士档案馆所提供的最新材料撰写而成,文章引用并分析了丹特士自1935 年春天起与养父近12 个月的25 封私人信件,丹特士信中所记述的核心是他与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普希金娜的罗曼史。借用普希金同时代人索洛古勃的话就是“这是能解开诗人之死的文献,它们完好地保存在巴黎”。“1982 年,普学研究专家C.A. 阿勃拉莫维奇曾来巴黎找过丹特士的曾孙克洛德·丹特士,希望能接触档案材料,但她的愿望没能实现,我想是因为其家族不想把祖上档案托付给任何来自苏联的研究者的缘故”( 作者语———编者注) 。苏维埃时期,普希金决斗及其死因一直受控于强大的意识形态。20 —30 年代认为普希金是沙皇及其三处的牺牲品,而诗人妻子被认为是彼得堡上流社会轻浮无知女性的典型代表。二战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