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姚椿龄[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出 处:《欧洲研究》1993年第5期20-25,共6页Chinese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摘 要:本文是在苏联解体后对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所作的重新探讨,力图揭示凯南"遏制"理论的全貌。作者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论证了:该理论并非如国内外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是一种只讲对苏强硬的理论,它是美国对抗苏联的一种兼有"箭"与"橄榄枝"双重性的理论。凯南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的"χ"文章被人们误解了,并辩解说他的本意是指苏联正在对西方进行"政治威胁",美国应对这种"政治威胁进行政治遏制",而反对对苏联搞"军事遏制";他之所以被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当时没有把"遏制"这个词的含义说清楚。作者明确指出,凯南的解释虽有事后曲意辩解的一面,但综合其整个"遏制"理论及其在制定马歇尔计划和筹建北约中的不同态度,可以认为凯南确实是主张使用非军事手段去"遏制"苏联,而舆论宣传则过份夸大了用军事手段"遏制"苏联的一面。
关 键 词:苏联 理论 军事力量 双重性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美国对外政策 意识形态 政治 舆论宣传
分 类 号:D75[政治法律—政治学] F15[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