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者“志难酬”的哲学思考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士林 

出  处:《哲学动态》1993年第11期37-37,共1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中国知识者“志难酬”的哲学思考刘士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传统知识者生命咏叹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现当代诸多学人中,也常能见到这种复杂情感。这就是中国知识者特有的“志难酬”现象。从哲学角度看,它涉及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问题。也只有从这里,才能排除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困挠,给以科学的解释。“志难酬”现象表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志难酬”的精神痛苦是基于“志酬”(知行合一)这一主观信仰之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从未经历过康德式的批判阶段,而是由先秦儒家哲学先验地规定下来的,这种规定也源于儒家学说自身的自我崇拜和信仰方式,因之它的理论根据只能是一种危险的独断论。这种独断论主要表现在:1.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先验地规定理论必须有实用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本身一致,因此理论只能是一种实践理性。2.知识探索被道德命令取代,必然导致对知识的轻视和独断、专制要求。这尤其表现在儒家的知识价值观上,强调学以致用。于是,本应起理论作用的“志”就成为一种与实践理性一体化的道德人格与人生信仰。这就完全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所以,“志”就仅仅成为实用性的“志向”和“政治理想”。“志难酬”

关 键 词:中国知识 哲学思考 实践理性 理论与实践 刘士林 “志” 独断论 人生信仰 信仰方式 区分理论 

分 类 号:B0[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