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士林
出 处:《哲学动态》1993年第11期37-37,共1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中国知识者“志难酬”的哲学思考刘士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传统知识者生命咏叹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现当代诸多学人中,也常能见到这种复杂情感。这就是中国知识者特有的“志难酬”现象。从哲学角度看,它涉及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问题。也只有从这里,才能排除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困挠,给以科学的解释。“志难酬”现象表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志难酬”的精神痛苦是基于“志酬”(知行合一)这一主观信仰之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从未经历过康德式的批判阶段,而是由先秦儒家哲学先验地规定下来的,这种规定也源于儒家学说自身的自我崇拜和信仰方式,因之它的理论根据只能是一种危险的独断论。这种独断论主要表现在:1.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先验地规定理论必须有实用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本身一致,因此理论只能是一种实践理性。2.知识探索被道德命令取代,必然导致对知识的轻视和独断、专制要求。这尤其表现在儒家的知识价值观上,强调学以致用。于是,本应起理论作用的“志”就成为一种与实践理性一体化的道德人格与人生信仰。这就完全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所以,“志”就仅仅成为实用性的“志向”和“政治理想”。“志难酬”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