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汤在新[1]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经济系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47-57,共11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摘 要: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在1861—1863年写的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有关内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拟定的《资本论》第三篇(后来称为第3卷)的分篇计划,是已经确定并即将完成的手稿的结构方案。然而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却用最后形成的《资本论》"三卷结构"和章节安排去剪裁手稿的材料,这就背离了马克思的分篇计划,破坏了手稿的结构和思想进程,从而模糊了手稿在建立科学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还提出了有关《资本论》创作史的若干新见解,认为马克思的《经济表》所考察的是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般认为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说明了《资本论》第二稿为什么只有第一篇和第三篇的分篇计划,而没有第二篇的计划;分析了生产价格理论在《资本论》初稿和第二稿中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差别及其在《资本论》结构上的反映;考察了手稿中较难理解的货币回流一章的基本内容,指出该章是从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在手稿中是作为《收入及其源泉》一章的补充。
关 键 词:资本论 马克思恩格斯 手稿 重大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家 再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资本再生产 生产价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