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恩洪[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出 处:《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3期3-8,共6页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绚丽多姿,蕴藏丰富,至今仍伴随着各民族的各项民俗活动广泛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口耳之中。进行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广泛搜集和实地调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在这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做过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本刊在这一期里,集中刊登了杨恩洪、孟慧英、杨丽珍、穆塔里甫、降边嘉措以及宋和平和魏北旺等同志近期于青海、黑龙江、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实地调查后撰写的有关调查报告。通过实地调查,杨恩洪同志在青海地区发现一种用双语(土、藏语)演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的特殊传承方式,而这一特殊传承方式,目前仍为史诗研究界所鲜知;杨丽珍同志的调查,弄清了广为流传于云南德宏、景谷地区傣族长诗《海罕》与《厘俸》的渊源关系;穆塔里甫同志则从歌手和演唱方式这一角度出发对新疆哈萨克地区史诗流传方式的演变作了广泛的调查;而孟慧英、降边嘉措以及宋和平、魏北旺等同志的调查报告,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赫哲、藏、满等民族民间文学的现状及其有关的文化背景等珍贵材料。当然,我们还不能说这几位同志的调查工作已经很深入,收获已经很大,我们之所以刊发这一组文章,其目的是期望由此而促进这一方面的工作更加深入开展,使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挖掘和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