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 处:《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130-136,共7页Study & Exploration
摘 要:陶鬲造型独特,美观适用,是我国古代中原文化中特有的炊煮器之一。由于它具有三个与腹部连接的中空的足,不仅可以不依赖炉灶随地固定进行炊煮,而且炊煮时火沿着足间凹槽分布于整个器壁,比之任何平底或环底器皿接触火面都大,更易于煮熟食物,因而也就适应特定时期人们生活的需要,曾被大量烧制和使用。根据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研究,陶鬲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广泛流行于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竟达到“似乎是人各一鬲”①。在商、周的甲骨和钟鼎上,已出现“鬲”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有:(?);钟鼎文有:(?)。陶鬲早期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迁徙、战争和文化交流,逐渐四向延布,北方、东北、西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都有不同数量的发现。最北到达后贝加尔湖地区,东北到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松花江中游、嫩江下中游等地。这种历史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北方和东北地区物质文化与中原存在密切联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