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午[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197-203,共7页Social Science Front
摘 要:任何文学无不要在意义的寻找中求取存在的根据,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其意义的内涵究竟如何,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不可避免会历史地成为特定社会价值总体建构的一部分.一部作品、一个流派,取得某个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就必须会经过意识形态(本文是在广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以及非主流文学的梳理.因为这种并非完全自律的特征,主流文学如果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决不会总是与进步划等号,而这一点则是由意义本身的价值取向来决定的.文学存在的这种复杂状况.使我们对当代文学的观照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最令人棘手的就是对市民文学的评价问题了.应当承认,市民文学无论是在数量、接受群体,还是在社会意识的结构中,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主流地位,理论界对它的关注与参与也显示出少见的热情.从时间上看,这种来自理论界的批判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八十年代后期到1994年末,其特征是否定、怀疑多于肯定,并多从西方的视角来关注这一现象.1994年末到现在为第二阶段,其特征是从迷惘的怀疑转向对存在的认可,并且视角也已经内转,从本土语境的构成中去加以把握,显示出沉实的潜力.然而,不论是前期对市民文学负面价值激越的批判,还是后期对其存在根据的挖掘,都在有意无意回避着一个同样的理论困扰:如何判定市民文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