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外文系
出 处:《当代外国文学》1989年第4期69-93,共25页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摘 要:本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文坛上出现了以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1922—)和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1929—)为代表的一批“愤怒的青年”。他们不满于二次大战后的英国社会,通过小说、戏剧等反映下层阶级的失望和愤懑,猛烈抨击中、上层社会和传统文化,形成了下层阶级的文学运动。艾伦·西利托(Alan Sillitoe)也加入了这个文学运动,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1928年3月4日,艾伦出生在工业城市诺厂汉的一个制革工人的家庭。1958年,第一部成名之作《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问世,引起了轰动。其后,又相继发表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几部诗集和剧本。其中,《长跑运动员的孤独》(1959)、《上将》(1960)、《老鼠》(1961)、三部曲(《威廉·波斯特斯之死》(1965)、《燃烧的树》(1967)和《生命的火焰》(1974)、《原料》(1972)、《故事大王》(1980)和《第二次机会及其他》(1981)等,都广为流传。《第二次机会》寓意深刻,情节跌宕起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