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奎良[1]
机构地区:[1]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27-42,共16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摘 要: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学说中未予充分阐释的重大课题,本文指出,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用自己的"世界历史"思想涵盖东方社会,认为尽管东方国家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但最终仍要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道。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政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东方国家应该另辟蹊径,探索社会主义胜利的新途径。鉴于俄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普遍存在着村社土地公有制,马克思设想,东方国家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极端不章的灾难",减少痛苦和牺牲,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由村社公有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这里,人道主义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规范.它已被提升为历史的尺度。这是马克思对自己先前学说,特别是唯物史观进行深刻反思所带来的巨大突破,也是在新的基础上向他早期的实践人本主义的复归。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 东方社会理论 世界历史 资本主义发展 亚细亚生产方式 卡夫丁峡谷 共产主义 东方国家 土地公有制 历史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