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怀祺
出 处:《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22-32,共11页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摘 要:《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司马光关于历史过程的王道、霸道的观点是保守的、倒退的历史运动观。《资治通鉴》选择史料的标准,一是求实,这是考异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鉴盛衰,法善戒恶,这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司马光考史是为修史服务的。《通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通鉴》在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编年体裁史书发展,纪事本末体裁和纲目体裁史书的产生以及史论的发展,和《通鉴》有一定的联系。“资治”是《通鉴》的指导思想,但《通鉴》没有提供有效的经验,使封建人主实现“资治”的目的。司马光不是从历史实际中总结盛衰经验,而是把历史看作礼教观点不能破坏的证明。他认为治乱安危之本源,在人君之心。司马光强调人君“用人”对国家治理的意义。他没有否定天命史观,但天命史观已经淡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