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出 处:《史林》1988年第2期145-155,共11页Historical Review
摘 要:在本文的引言和结束语部分,著者试图就晚清抗粮运动跟同时期的欧洲抗租斗争进行比较对照。她认为两者都是属于可证明为同一的模式。然而中国和欧洲的历史情况互不相同。第一,欧洲的抗租斗争发生在民族国家形成中走向上坡的阶段,而中国的抗粮运动。则爆发在清帝国日趋衰颓、走向下坡的阶段。第二,十九世纪欧洲的抗争者基本上是城乡下层社会或者微不足道的平民,而中国的抗粮运动,除广大群众外,还有介乎官民之间的地方缙绅阶层的参加,并担任领导。晚清抗粮运动与地方团练有密切的联系。在国家倡导的体制结构内举办的地方团练却充当了日后抗粮运动的组织基地,而团练的领导权,则操在地方缙绅阶层手中。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乃是专就上海小刀会(1853—1855年)和山东刘德培(1862—1863年)两场叛乱运动的个别事例,探索其间的某些共通性和变革。两场运动之所以在组织编制、特性和发展演变情况、结局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多半是叛乱发生地点的地方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据著者自注,她曾在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下访问中国,从事本文所论述的专题研究。当她在华期间,南京大学蔡少卿教授和茅家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方诗铭教授、博山区图书馆馆员王延恕等为她提供研究上的指示和便利,对此她表示衷心感激。另一方面,本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曾遇到原著所涉及的若干历史论著的中国或日本作者的姓名如何还原的问题。译者曾就各该中国和日本作者的姓名向裴宜理教授询问汉字写法,承她于百忙中查明各该作者的汉字姓名,不远数万里,专诚复函见告,谨向她致以最真挚的谢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