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蓝曼
出 处:《苏联文学》1982年第2期88-90,共3页
摘 要: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柯夫斯基(1900-1973)是苏联的著名诗人.他的许多被谱成歌曲的诗篇,如《卡秋莎》,不仅在苏联家喻户晓,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伊萨柯夫斯基生在斯摩棱斯克州伏斯霍得区格洛托夫卡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未来的诗人因家境不佳,只能靠自学识字,小学毕业后,只读了两年中学,即参加了工作.假如没有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伊萨柯夫斯基很难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诗人与革命的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总是和革命、和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思想特色.1918年诗人加入苏联共产党,1921年到斯摩棱斯克,在省报《工人之路》当编辑.1931年迁至莫斯科,先在《集体农民》杂志社任编辑,一年后因眼疾放弃编辑工作,成为职业诗人.1943年和1949年诗人由于一系列优秀的诗歌创作,两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伊萨柯夫斯基的诗歌,在我国也早有译本.黄药眠先生曾译过一本诗选,五十年代,蓝曼同志又先后译出了《和平颂》和《祖国之歌》.本期刊载的四首诗,是诗人的早期作品,其中《士兵的请求》是他的处女作,1914年发表在莫斯科报纸《新处女地》上.从这几首早期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诗人对俄罗斯人民,特别是农民生活相当熟悉,对他们的命运深为关切,领略到诗人那特有的细腻的抒情色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