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53-59,共7页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摘 要: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了,此间,中国的民俗学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国外民俗学理论的滋养。一二十年代的周作人也好,二三十年代的钟教文、赵景深也好,三四十年代的杨堃、闻一多、费孝通也好,无一不是这样。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民俗学研究事业得到了重振,这一时期学术队伍之壮大、研究成果之丰硕,都属史无前例,这当然与前些年对国外民俗学理论的介绍不无关系。那么,中国民俗学研究发展到今天,下一步应该怎样走?和海外民俗学研究相比,我们还有哪些差距?我们还应从当代海外民俗学界学些什么?——这成为国内学界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满足更多的同仁了解海外民俗学发展动态之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于1995年3月29日,举办了一次关于台湾和海外民俗学发展动态学术报告会,与会的八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台湾、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印度及东欧诸国的民俗学发展情况,下面,仅择要点,介绍一下与会发言人的发言内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