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长期病死率与无应答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冬梅[1] 韩雅玲[1] 臧红云[1] 于海波[1] 周薇薇[1] 张东红[1] 田芸[1] 

机构地区:[1]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沈阳110016

出  处:《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S1期99-99,共1页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摘  要:目的 CRT治疗减少心衰的住院率及病死率,但有20%~30%的患者对CRT无应答。我们目的是观察本中心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术后长期病死率及无应答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导致无应答的原因。方法 2001年3月~2009年5月119例患者行CRT治疗(男96例,年龄34~82岁)。NYHA心功能Ⅲ级~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5%,随访6个月~8年。CRT应答的判定标准为CRT植入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改善≥1级及6-MWT增加≥25%,或LVEF增加≥15%。结果 119例患者中,7例在CRT植入后6个月内因不同原因死亡,112例完成6个月以上的随访。总病死率为21.01%,心源性死亡16例,非心源性死亡9例。因心衰进展死亡5例,猝死9例。全因死亡率及心衰恶化导致死亡率CRT无应答组均明显高于应答组(28.12%vs 13.75%,P<0.05;12.5%vs0,P<0.01)。无应答发生率为28.57%。无应答组心衰病程明显长于CRT应答组(P<0.05),其肺动脉压力及血清肌酐(SCr)值也均高于CRT应答组(P<0.05)。无应答组左心室电极导线置入位置在非理想靶血管(心大静脉及心中静脉)明显多于CRT应答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心衰病程、肺动脉高压、SCr值增高、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RBBB)及心室电极导线置入位置均是CRT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T术前心衰病程、肺动脉高压及SCr值增高均是CRT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RBBB虽然也有QRS时限明显增宽,但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室电极导线的位置是决定CRT术后无应答发生的重要环节,心大静脉不宜做左室电极导线置入的部位。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是影响CRT疗效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关 键 词:无应答 电极导线 病死率 心衰 发生率 同步治疗 肺动脉高压 独立危险因素 心功能 心大静脉 

分 类 号:R54[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