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美术观察》1998年第10期4-16,共13页Art Observation
摘 要:80年代以来,一种关注色彩表现力和作品绘画性的中国画(“工笔画”、“重彩画”、“彩墨画”等)发展迅猛,并正改变着水墨类中国画独领风骚的画坛格局。这一格局的变化,为理论界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然而,至今的理论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热情与关心。 审美样式及绘画语言的转换也许是世界范围内的近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关节。在西方,它由印象派的确立而完成。而在东方的日本,其近代绘画史也是一部色彩的日本画逐渐替代水墨画而成为主流绘画的历史。然而,这样的转换,在中国却迟迟发生。如果说我们在本世纪的中国画的论争中国绕着水墨画已投入了过多的精力,那么,今天就请我们为工笔画、重彩画、彩墨画等关注色彩表现力和作品绘画性的中国画来求证其独特的美学范畴,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探究其在现代绘画格局中的地位及其未来走向。 1998年7月23至24日,由《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天雅画材公司协办的“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在北京怀柔度假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60人及文化部重彩画高级研究班的30名学员参加了研讨。一部分画家、理论家提交了书面发言。研讨会由《美术观察》副主编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牛克诚主持。本刊所载,是会议发言摘要(按发言序)和书面发言摘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