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尹沾合[1]
机构地区:[1]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 处:《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6期6-8,共3页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就业岗位变少,但每年毕业生人数却连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从2007年到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从495万增加到了680万人,2013年则是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如此复杂严峻,已经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骤然加大,心理焦虑增加[1,2]。就业难问题,人们总结的原因很多,如大学扩招、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下降及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等[3,4]。诚然,就业难有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影响。但在强调这种客观因素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就业难会不会与学生主观因素有关?学生在校期间对走向社会从事工作准备程度如何?应该抱何种心态?焦虑还是勇敢面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当?等等。为此,本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力求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剖析思想根源,找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观原因,以此淡化焦虑意识,并给目前在校生一种提醒,使之在以后提高就业机会,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发展空间等方面得到启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