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振武[1]
出 处:《蒲松龄研究》2002年第2期24-31,共8页Study on Pu Songling
摘 要: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仅从一般论者所强调的《聊斋》抒“孤愤”的创作动机来解释其创作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不够的。由于《聊斋》作品数量之大和作期之长 ,作者蒲松龄的创作心理十分复杂 ,而又集中表现为自娱娱人、苦闷不平和潜隐难言的特征。特别是由于其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因素 ,使人感到《聊斋》的创作动机的扑朔迷离之感。把握《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 ,对更好地解读其文本和全面认识《聊斋》的创作应是大有裨益的 。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24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