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高玉林[1] 鲍继奎[1] 何俊瑛[1] 张美英[1]
机构地区:[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050000
出 处:《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第1期60-61,共2页Journal of Brain and Nervous Diseases
摘 要:近年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再是单一的预测脑血管病发生的指标,颈动脉硬化斑块结构、组成和不稳定性在脑卒中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诊断标准,但B型超声检查成为颈动脉斑块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根据斑块回声的一致性和回声强度,使B超在诊断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有了参考的指标.自从1978年Fabricant等[1]用禽类疱疹病毒诱导火鸡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以来,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备受关注[2].本文将入选病例分为HCMV活动性感染组与非活动性感染组,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和斑块类型,初步探讨HCMV活动性感染与颈动脉斑块类型的相关性.
关 键 词:HCMV 活动性感染 颈动脉硬化斑块 类型 诊断
分 类 号:R543.4[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