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F家兔种群的建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业彬[1] 王荫槐[1] 陈昱凯[2] 岳秉飞[2] 邢瑞昌[2] 

机构地区:[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实验动物中心 [2]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出  处:《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信息》2003年第3期244-244,共1页

摘  要:1959年Wostomann和Pleasants[1]首次报道经剖腹产子宫摘子术,人工哺乳培育成功无菌兔子,而后来建立了不同等级的实验用兔,并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产品质量检定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成功地培育了无菌兔[2],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SPF级和清洁级种群。普通环境下饲养的家兔,携带多种病原体,不仅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而且某些病原体的存在,严重影响实验兔的生产和供应。

关 键 词:无菌 病原体 首次 携带 家兔 剖腹产 影响 培育 育成 人工哺乳 

分 类 号:F426[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S829.1[农业科学—畜牧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