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出 处:《高原气象》1994年第2期153-161,共9页Plateau Meteorology
基 金: STUDIES OF DYNAMIC INFLUENCE OFQINGHAI-XIZANG PLATEAU ON THEMOVING EASTWARD TROUGH IN WINTERPART I.
摘 要:本文利用5年冬季(11—3月)逐日500hPa历史天气图资料,比较客观定量地统计了25°—60°N,50°—120°E范围内东移大槽的频数分布、东移路径、移速和强度等,借以剖析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统计区内平均每月有8次东移大槽过程。青藏高原西侧的中亚细亚地区是大槽出现的最高频区。大槽常沿西路、西北路、南路和偏北路径(特别是前二者)东移。西路和西北路槽(特别是前者)在上高原时,因地形的阻挡和减弱作用,移速减慢,强度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槽底北缩,槽线北抬;在进入北疆盆地及高原东北侧下坡时,都有再度加速、加强和南伸现象。南路槽在移至高原西侧时移速亦减慢,槽轴线由N-S向逐渐转为NW-SE向。
分 类 号:P441[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